30年的胃痛,真的只是胃的病吗答案有点出

小提示

本文共有个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音频为2‘27“,请在wifi环境下打开。

刘医生亲自点评本病案:

这是一个老年病人,30年来反反复复地出现胃痛。

肚子饿的时候痛,吃了饭后更痛,要过2个小时后方才不痛。

医院诊断为:胃溃疡。

也反复治疗过,但是都不见好。

她在诊所附近工作,见到我们的招牌后上来看病。

一进诊室,我见到她比较瘦,个子不高,面色有点黄,眉头轻蹙。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之后,我发现——

这个胃痛,并不只是胃的问题。

我主要抓住她的主要痛苦:胃痛。

空腹疼痛明显,食后更痛而且心下按之痛,而且有点抵抗感、板硬感。

她的症状,刚好就跟《伤寒论》其中一条条文比较相似:

《伤寒论》第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我就给她用了小陷胸汤加减。

一般的胃痛在阳明,但是她有很典型的少阳焦膜的症状。

比如说,心下按之略韧、板硬感、心下至胸骨柄还有气堵感,还有气上冲感......这些都是典型牵涉到了焦膜的症状。

所以,导致她的病,如果仅仅是治胃,就会反反复复不得好。

(少阳焦膜,是姚派中医的独特研究结果,对于很多疑难病,不懂焦膜,就会治得比较曲折。具体见下文介绍)

另外,她还有水饮、脾气虚、血虚等情况。也在方中考虑了进去。

她喝了一个星期的药以后,胃痛就明显减轻了。

头晕、睡眠等其他症状都有好转。

所以,胃病,不仅仅是胃的问题。

辨证准,疗效才好。

快搬张小板凳来坐好,

科普时间到啦!

首先,非常不好意思,焦膜这个概念实在是太专业,没办法科普到很通俗。

说到这个少阳焦膜,

包括很多中医,都觉得陌生。

姚老(姚梅龄教授),继承了其父亲姚荷生老先生的学术思想,进一步研究、应用、推广。经过很多学习姚氏学术思想的医生们临床实践,发现真的是非常有效,诚不我欺。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最最浅显的部分。

(有兴趣的同道,可以在网上,包括知网、万方等专业学术平台,搜到完整的文章)

三焦为六腑之一。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原文:《三焦辨证-焦膜病辩治》江西中医药年1月第1期总40卷第期)

人体真的有“焦膜”这样的组织吗?

医学界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第一次“看到”新的“网状结构”。

--年3月27日,美国Nature杂志ScientificReports发表了一篇文章:

StructureandDistributionofanUnrecognizedInterstitiuminHumanTissues(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xinxiw.com/afhgx/15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