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盈江县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春风习习、鲜花盛开。公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探索“民族团结+”模式,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促发展,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成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的响亮名片。
朱边勇摄
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建立试点,涉及沿途3个乡镇15个村委会6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8公顷,湿地率79.09%。该公园经常性组织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演员进行光梆、象脚鼓舞等傣族器乐展演奏、傣剧专场演出等民族文化汇演。不定期进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景颇族“目瑙纵歌”、傣族“嘎伴光”等体验活动。利用中秋、国庆、春节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展示傣族剪纸、光邦制作、民族刺绣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举办了“花海乡村旅游节”“马拉松”“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摩托车越野赛”等诸多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搭建起各族群众与50多个国家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
董绿叶摄
同时,大盈江湿地公园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景区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维护公园集“森林、水、湿地”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聘请双语解说员,利用公园内LED电子宣传屏、科普宣传牌、典型植物标识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湿地认知、湿地公园摄影美术采风、征文、征歌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汉语+民族语言”双语言模式、小品歌舞等,对大盈江沿岸少数民族村寨,广泛宣传水环境保护,唤起各族群众的“乡愁”记忆。与周边62个少数民族村寨搭建共管共建社区管护体系,聘用26名少数民族群众担任护湿员,落实湿地片区巡林巡湿任务。联合周边数百名民族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园内湿地植被补植补造,先后种植千果榄仁、滇藏榄、滇桐、香樟、坚果、竹子等1.6万株,自然恢复芦苇17万株,恢复生态湿地面积余亩,“云南盈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绿色名片更具魅力。
朱边勇摄
湿地公园积极探索“民族团结+”发展模式,注重将绿水青山、民族文化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打造“公园观赏风景、街边尝风味小吃、林中观鸟拍鸟、山间住民俗客栈、街头看翡翠直播”的“一条龙”服务产品,吸引广大游客、群众。以湿地公园为“辐射中心”,当地村民先后开办8家民族风味农家乐,将傣族火烧猪、景颇竹筒肉等特色小吃“搬”到美食“一条街”。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经济收入途径不断拓展,年盈江县旅游总收入达35.65亿元。
来源:云南网
记者:管毓树
责编:段晨阳
审核:李武周朱边勇推荐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