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乡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在基层治理、产业优化、就业务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上下足功夫,确保搬迁群众更好更快融入新生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幸福生活目标。
党建带群建,基层治理见效快
“刚搬来的时候,每家每户门前大都堆放着杂物,有时甚至连巷道也乱堆乱放,不仅影响通行,而且也不美观。后来,村党总支带领大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理了杂物做了大扫除。现在大家走在干净整洁的路上,心情也舒畅多了。”九保乡易地扶贫搬迁点永联富平村党支部书记倪开文对人居环境整治前后作了对比。
搬迁住新房群众乐开怀
在搬迁点开展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九保乡坚持党建带动群建,注重发挥搬迁点群团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党员率先垂范,带领青年团员、妇女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形成“党建引领+群团共建+联动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勐宋村党总支以“爱心超市”为平台,以积分兑换、奖优罚差的方式激励搬迁点群众改变不良习惯,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党员作表率,产业推动发展快
九保乡积极发挥党员在发展产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求党员率先发展产业,当好农村致富带头人,干出样子,做出表率。采取“挖潜力育+走出去创”相结合的方式,各村依据自身条件进一步盘活资源,积极发展草莓、姬松茸、生猪等特色种养殖产业,挖掘勐宋村“鱼米之乡”潜力,建成勐宋村大米加工厂,注册“勐宋大米”商标,打造有机大米产业链。
九保乡
在利用好资源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部分党员致富带头人还发挥“表率”作用,带领家乡群众到外拓展产业,创收走上致富路。勐宋村党员徐光原从年到大理种植草莓,每亩草莓年创收达2万多元,他在自身致富的同时,还带动20户家乡人到外地种植草莓,拓宽了群众增加收入、发家致富的路子。
搭建好平台,就业增收致富快
“搬迁户能不能稳得住,关键要看有没有挣钱门路。”为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九保乡积极对接劳务公司,向周边用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一手抓输送,有序组织群众转移就业,一手抓培训,组织搬迁点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引进来训,走出去干”的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妥就业。
搬迁点幸福村的傈僳族群众窦留德,通过“沪滇协作”劳务输出项目到江苏电子厂务工,在得到稳定就业的情况下,每月收入元左右。针对无法到外地务工的沈传强,幸福村党支部介绍他到离家不远的轮胎厂上班,每天工资收入80元。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扶助”作用,帮助群众搭建起创业就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引导群众增收致富。
传播好声音,文明新风树得快
九保乡结合当地搬迁点少数民族多的实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组建山歌队、舞蹈队等群众社团,在村里村外定期开展民族文艺传习活动,丰富搬迁点群众的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各村普及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文化素养,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讲活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搬迁点文明乡风建设。
“住在这么干净美丽的新村,看见地上有个烟头我都会捡一下,我们随时随地倡导村民,爱护环境人人参与,美丽家园靠大家一起建设。”易地搬迁点富平村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安翠对开启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搬迁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也在随之改变,各种正能量好声音在搬迁点传播,文明新风快速形成,幸福日子更是触手可及。
来源:云南扶贫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