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8日至19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进步发展研究学会从各县市学会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盈江县实施易地搬迁景颇村寨传统民居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昔马镇蚌林村民小组、铜壁关乡松克村民小组、铜壁关乡大、小浪速村民小组、新城乡黑山村民小组、油松岭乡茶山村民小组等景颇村寨观摩学习、入户查看、座谈交流。盈江县通过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惠及全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彻底改善了村村寨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群众居住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景颇村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景颇村寨各具特色,体现出景颇族民居建筑文化韵味。下面结合这次调研谈谈对景颇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一些拙见。
一、民居建筑特点
基础设施、居住条件改善了,景颇族群众的发展理念是否改善,易地搬迁,靠近学校、靠近公路、靠近集镇,远离生产基地,如何调整生产生活模式,脱贫攻坚工作中景颇民族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景颇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和展现。这些课题牵动着各级景颇族发展进步研究学会的心,特别是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引领景颇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是摆在各级学会面前的艰巨任务。
这次调研针对景颇族村寨建筑作简单梳理,景颇族村寨建筑主要有寨门建筑、民居建筑、公共设施建筑。
(一)寨门建筑。这次组织参观的景颇族村寨都建有寨门和门神桩,新建的寨门和门神桩用材及形态基本相同,钢筋混泥土永久性建筑。可以说用材变了,门神桩文化保留了,寨门融入了景颇族特有文化。
(二)民居建筑。这次组织参观的景颇族民居,在原居住地改造提升的民居:一是正屋多数保留了传统部局,特别是火塘文化和后门保留完整;二是多数保留了门廊文化,特别保留了山墙一面设门廊进屋;三是部分民居和社房保留了倒梯形的外形特征,个别民房还有领柱。
移地搬迁的民居,用自制图腾或刀剑粘贴显目位置体现个性,部分创新的用木料粘贴记忆性竹篾编织墙,有地区特色。
(三)公共设施建筑。各个村寨结合本村寨实际创新的制作了围栏和站台,这些围栏部分虽然简单,但融入了景颇族特有文化符号。
二、存在的问题
景颇族民居建筑式样凌乱现象突出。因缺乏权威的具有指导性的景颇族民居建筑标准,大部分群众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了解较少,一知半解,有的群众凭个人想象“创新建造:
致使部分景颇族民居建筑形成不土不洋、奇形怪状、形色不一、样貌浑浊,不该挂家里的也挂上、不该在家里装饰的图腾也画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景颇族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和民居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扬。
三、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景颇族传统建筑以竹、木、草为建筑材料,耐久性差,无法找到存留至今的古建筑。我们的建筑文化老一辈传承得好的原因是:民居五六年重建一次,寨门门神桩每年重修一回,耳闻目睹多,容易传承,可以说成年男子都是建筑师。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搬迁下坝跟随时代建土抬梁民居,后为追求长久性民居而兴起建穿斗房,由于我们没有专业的建筑师,从篱笆墙茅草房过度瓦房时民居中无法(没有)融入我们原有的建筑文化,所以社会发展快,现代建筑兴起加速,本民族建筑文化随之消失。在我们这一代面前正在消失的景颇族姓氏文化和民居文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