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梁河县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千百年来,中原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在这座位于云南西部的小城碰撞交融。以南甸宣抚司署为代表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屹立多年;尹氏宗祠和罗氏宗祠道出了传承良好家规的重要意义;爱国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李根源故居诉说着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一支葫芦丝”在这里奏响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曲……
这个四处散发着深厚文化魅力的小城故事,由此展开……
弘扬中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踏着青石板,漫步于梁河九保古镇的历史街区,城门、古民居、古碑、石刻都是这个古镇千年历史变革的缩影。
九保古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少数民族地区最后一座汉文化驿站,明清以来,这里商贾云集、马帮穿梭、店铺林立,是西南地区较早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地方之一。
“现今,古城墙、护城河和古道、驿站以及商铺等虽已消失,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这里孕育出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边疆古镇文化。”九保阿昌族乡党委副书记邵维虎介绍,九保的洞经、戏曲剧社、皮影戏、傣剧、武术、美食等独具魅力,成为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九保乡建立了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史馆、农家书屋为一体的左宁文化园。在文化园四周墙面上,30余幅壁画讲述着九保的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在村史馆,湮没在历史尘埃的茶铺和马店被复原,一幅幅老照片展现着九保文化发展脉络……
历经风雨,被称为“傣族故宫”的南甸宣抚司署巍然屹立。
据了解,傣族刀龚氏世袭南甸宣抚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于清咸丰元年(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不断扩建完善为现在的规模,是目前云南保存最完好的土司衙门。
南甸宣抚司署
“虽然南甸土司是傣族,但由于历史原因,元、明、清年间大批内地百姓移民至南甸,便使中原文化得以传入。”从讲解员口中,记者得知,当时土司与朝廷及上级官员的文书函件往来都使用汉文,土司的亲贵也需识汉文、讲汉语。
穿梭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中,其汉族式衙署布局融合了傣族建筑风格、白族木雕、汉族楹联等各民族元素,无疑成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第二十八代土司拥护梁河和平解放,发挥民族自治优势,作为民族团结的模范多次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梁河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得到了中央充分肯定的有力证明。
多年来,梁河县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修缮、白蚁防治、消防工程等保护项目,致力将南甸宣抚司署打造成为民族团结的展示与教育窗口。年,南甸宣抚司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梁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年12月,梁河县第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在大厂街缓缓升起,年1月,德宏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梁河特委成立。多人的梁河人民自卫大队也进驻大厂街,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德宏地区建立最早的军事组织。
“梁河特委的建立,让德宏地区的广大群众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星星之火在德宏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共产主义思潮在德宏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梁河县委党校教师李素萍讲述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德宏各族人民开启了从封闭步入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新征程。
在梁河,处处流淌着令人动容的爱国情怀——李根源先生奋笔疾书《告滇西父老书》,慷慨陈词如洪钟大吕点燃了民众爱国热情,奏响了滇西抗战的序曲;以赵宝忠、赵宝贤为代表的梁河本土抗日英雄组建游击队,打响三眼井阻击战、曩宋河三角地带战斗等战斗,书写了一部西南边陲戍边将士和人民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梁河县始终把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作为夯实信仰之基,筑牢思想之魂的重要抓手,联合大厂乡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共梁河特委旧址进行研究,积极投入项目资金对其进行保护与恢复;组织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到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和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开展现场教学;广泛开展“宣讲红色文化”“唱好红色歌曲”“读好红色书籍”等活动,让红色资源这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不断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梁河县用红色文化凝聚起砥砺前行、担当实干的磅礴力量——面对贫困,5年来实施产业、教育、医疗、住房等10大类个扶贫项目,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面对疫情,全县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守住了德宏“北大门”……
“如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入梁河县各族群众的基因和血脉。”梁河县委统战部(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团结之花梁河是傣族葫芦丝艺术的发源地。
悠扬淡雅、娓娓动听……2月16日,航天员叶光富用葫芦丝在空间站吹响《月光下的凤尾竹》,响彻寰宇,也让梁河这个地方,走进广大网友的视野。
行走在梁河的村寨间,总能听到葫芦丝悦耳的曲调。据介绍,梁河目前已经形成了葫芦种植,葫芦丝制作、培训、表演等发展格局。
“葫芦丝已从民族民间乐器变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团结进步的桥梁纽带,全世界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梁河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自年起,梁河县举办“葫芦丝艺术节”“葫芦丝大奖赛”等重大活动,积极打造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
小小的葫芦丝,给梁河带来无限的美誉: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葫芦丝之乡”;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年度“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之乡”(葫芦丝);年梁河葫芦丝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少数民族乐器产品;年,梁河创造了各民族千人同奏一曲葫芦丝的世界纪录;先后孕育了哏德全、哏从国、倪开宏等一大批葫芦丝艺术家,作为中国38个少数民族优秀乐器演奏家代表远赴国外巡回演出……
而葫芦丝艺术仅是梁河县优秀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各民族在梁河世代交融、和谐共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遮帕麻和遮咪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昌织锦、文艺作品《民族团结促振兴》等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结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目前梁河以‘民族文化+旅游’模式,通过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民宿体验等展示着各民族文化。”梁河县娥昌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包含不同民族元素的筒裙、包头等织锦工艺品已经成为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各民族元素已经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如今的梁河,璀璨文明在这里点亮,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里绚丽绽放……
拓展阅读
梁河县古名南宋,西汉时期属益州郡不韦县,东汉时期属永昌郡哀牢县,元置南甸军民总管府,得名南甸,明置南甸宣抚司,清沿明制;民国期间“土流并治”,在大厂设梁河设治局,改名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