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就开始实施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照壁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历时两年多终于在近期建成完工,将原居住在地质灾害严重的丝光坪村、三锅疆村两个村的村民进行了集中搬迁,现有易地搬迁安置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户人,同步搬迁户户人。
“搬到这里钱也好找了”、“生活充满了阳光”、“达到了理想生活”……这是照壁山安置点群众说得最多的话,也成了如今最真实的写照。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梁河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如今,河西乡照壁山易地扶贫搬迁点群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脱贫攻坚的又一个生动画卷。
照壁山安置点景美人更美
有产业学技术,搬迁农户吃上手艺饭 照壁山易地扶贫搬迁点地势平整安全稳固,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2公里,距学校1公里,距乡卫生院米,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就学和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也为群众进城创业、务工开辟了便捷的道路。“居住环境好,生活有奔头”成为了搬迁群众共同的心声。
群众搬迁后,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研究规划安置点的产业发展,把迁出地的基本农田和旱地出租承包给发展生产能力好、热爱农业生产的搬迁农户,大力发展甘蔗、香砂仁、姬松茸等种植产业,在用工方面最大限度地吸收易地搬迁的农户参与生产,搬迁农户在收取租金的同时也可以到这些产区务工增加收入。对于部分有发展产业意愿但又缺乏资金的农户,积极帮助其申请小额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助力群众发展产业。对于缺乏技术的种养殖农户,组织开展针对性的种养殖技术培训,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技术支持提高产量。
香砂仁丰收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如今的照壁山安置点,涌现出了一批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搬迁户杨国友从年开始种植姬松茸,逐年增加收益,安置点村民看到后纷纷参与进来,全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了一个有20多个社员的姬松茸专业合作社,每年收入在20到30万元左右。“种了一辈子庄稼,就想着埋头苦干,盼望着不仅解决温饱还能有些积蓄。”庄稼汉子徐明阳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发展蚕桑养殖产业的专业户,当初想提高收入却苦于没资金,后来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现在徐明阳的蚕桑基地已发展到多亩,从名副其实的贫困户成了扬眉吐气的养殖大户。
黄牛养殖在当地也很受农户欢迎
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
“我在梁河中色大唐通信服务公司上班,是挂钩我们村的中国有色集团在县城开的公司,在大家的关心下我找到了这份工作,通过县人社部门到村里开展技能培训和公司开展的岗前培训,我掌握了普通话,学会了沟通技巧,能够灵活应对客服工作,快速胜任了岗位,还当上了班组长,现在一个月工资多元,上班地点离家近,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屈生彪激动地说,“现在我妈妈在县城金店上班,爸爸在县城承包水电安装工作,姐姐也在务工,一家人完全变成了上班族,日子越过越好了!”目前,该安置点建档立卡户户均务工人数达2.1人,更让人高兴的是投资多万元的照壁山易地扶贫安置点扶贫车间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预计将于今年10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可提供至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安置点群众可以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务工。
安置点直接招聘,让搬迁群众可以真在家门口务工
孩子有学上,环境美,新居民住得舒心 如今,走进照壁山安置点,整齐漂亮的楼房,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为提升安置点人居环境,照壁山安置点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多人次出工、出力开展村寨绿化美化。老党员林全超更是模范带头,无偿捐出自己辛勤培育了20多年的桂花树3棵种在照壁山绿化带的花台上,让花芬芳四溢,飘香各家。为使干净整洁的环境长期保持,照壁山村委会将每年光伏扶贫电站的大部分收益用于公益性岗位,聘请安置点内10余名家庭存在困难、责任心强群众担任保洁员,分片区定时打扫环境卫生,并负责监督、教育村民实行门前“三包”,保持安置点美好的人居环境。
搬迁仪式上,村民们打出了“永感党恩”的标语
照壁山安置点景美人更美,处处呈现文明新风。安置点计生宣传员徐光解发现近年来村里考取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部分家庭供养大学生还存在困难,为解决这些家庭担心的资金问题,他主动带领妇女群众开展爱心捐资助学公益行动,对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捐资0至0元,这成为了照壁山安置点互帮互助文明新风的一个缩影。
“欢声笑语小故事,潜移默化大道理。”感恩思进宣讲团的罗发清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团体,安置点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众邻里和睦、生活和谐,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在安置点内设立人民调解室、警务工作站,发挥基层组织在安置点的矛盾化解作用,做到遇事有人管。选举产生了7名巷长,巷长主要负责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安置点社会秩序,以及文明家庭、好人好事、好公婆的各项评比工作等,并通过培树先进典型,激励引导村民感恩、自强、诚信、互助,共建文明美丽家园。
云南扶贫热线记者秦黛玥通讯员赵亮董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