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治白癜风的偏方 https://m.39.net/pf/a_4480900.html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坚持优秀干部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干部考察重心向脱贫攻坚一线下移、关心关爱政策向脱贫攻坚一线聚焦,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担当重任、磨砺意志,擦亮初心、锤炼作风。脱贫攻坚战场已成为识良将、试真金的主阵地,成为干部练内功、提素质、强本领的大熔炉。

尽锐出战

把最能干的人派去打最硬的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大厂乡大生基村脱贫路上有3位书记让群众印象深刻:第一位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寸永钦,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小蜜梨等经济作物,每天忙得停不下来,他说:“要以干部的‘脱皮’换取全村群众的脱贫。”第二位是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赵鑫,为了把蜜梨销售出去,自己带头、并教会群众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第三位是大生基村总支书记、村主任杨世然,因过度操劳,他经常需要吃药打针,有时还将针水带到会场。

第一书记有思路、有激情、有能力,想方设法给群众做实事,村干部能吃苦、能战斗,与驻村队员协同作战。大生基村的故事成为我省贫困村基层干部状态、作风的一个生动写照。

5年来,全省累计选派4.85万名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工作队员,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家省级和驻滇单位、1.5万个州(市)县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75万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扶贫干部沉下身子,访贫苦、谋出路、解难题、抓发展,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托起群众致富梦想,一点点改变贫困村的面貌,也用实干赢得信任,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

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昭通市和27个深度贫困县、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我省加派优势力量啃“硬骨头”。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挂联迪庆州、怒江州和攻坚任务最重的镇雄县、会泽县,27个深度贫困县分别有1位省级领导挂联。每个深度贫困县至少安排3家省级单位、1个省属企业、1个以上民营企业、1个省级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

年,省委还从省直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90名处级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实施了迪庆怒江脱贫攻坚人才支持专项行动,从省直部门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98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工作队驻点支持,帮助提升当地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严管厚爱

 在一线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年11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湾碧乡80后“白发书记”李忠凯因任前公示照片和年龄差距较大,被网友质疑其年龄不真实。组织及时进行核实后作出说明,并按照李忠凯的工作实绩,果断提拔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

“白发书记”的白发一根根增加,当地贫困群众一户户减少。增减之间,扶贫一线干部付出的辛劳可见一斑。为了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我省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选人用人上牢固树立凭实干和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把在脱贫攻坚一线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大力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撤换不称职、不胜任、不负责的干部。

像李忠凯一样,一大批优秀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获得成长历练,并被组织提拔。仅年全省就提拔使用了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名,占提拔干部总数的41.95%。

驻村工作队员是直接面对群众的一支重要攻坚队伍。为了保障他们在岗在位在状态,我省要求每位队员安装“云岭先锋”App,在网上实行动态监管,防止“挂名走读”现象。同时严格执行召回撤换制度,明确驻村工作队员应召回的“八种情形”,年以来累计召回撤换工作队员人。年脱贫攻坚成效第三方评估反馈,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满意度为90.43%。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省驻村工作队员服从号令,第一时间按要求返岗到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较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把成长关怀和生活关怀结合起来。年以来,全省共举办脱贫攻坚培训班2.56万期,培训万人次,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行业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村干部分级分类开展全覆盖培训,推动各级干部在战斗中学习战斗、在攻坚中学会攻坚。深入实施“全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百亿保险保障计划”,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全覆盖走访慰问脱贫攻坚一线因公牺牲、受伤和患重病干部及家属,并不断改善驻村队员、乡镇干部办公环境、提高工作待遇,让扶贫干部真正安身安心安业。

 砥砺初心

让一次扶贫经历成为一生财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兑现这一庄严承诺的伟大征程中,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都在用点滴努力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

他们中间,有“人民楷模”高德荣、“农民院士”朱有勇、“燃灯校长”张桂梅等红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也有千千万万坚守岗位、敬业奉献的普通干部,他们用日日夜夜的坚守,收获了群众的好日子,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段晓静年从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同年9月担任大学生村官,年3月被选派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乐白道街道办事处楷甸村委会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几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让她从“一张白纸”的90后大学生成长为推动产业发展、调解矛盾、协调资源样样在行的“多面手”。“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也能在农村这个大舞台跳出优美的舞姿。”段晓静说。

扶贫路上,酸甜苦辣都是风景,让稚嫩的青年成熟,让成熟的干部更加干练,提升了办事的能力,历练了吃苦耐劳的秉性。一次次走村入户,也让干部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得更透彻,跟群众的感情更近了一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派驻广南县篆角乡大坪村第一书记胡砚3年前第一天来到村里时,村民对她上下打量,多有提防。3年来,她走遍了11个村小组多户人家,包括多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甚至连哪家的床摆在什么地方都清楚,昔日的“警花”也变为了一名结实干练、皮肤黑里透红的“乡村女干部”。现在走在村里,她听到最多的就是村民们热情地招呼:“胡书记,来家吃饭!”这种变化,让胡砚觉得很暖、很值。

一段驻村经历,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把为民的初心擦得更亮,让踏实、务实的作风受用终生。

昭通市鲁甸县乐红镇官寨社区原驻村干部李艳华说:“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就像人生百味,让人在经历中不断积淀、不断成长成熟。那些激情澎湃的勇气,热情似火的情谊和不畏艰难的信心,会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医院80后医生字春在会泽县老厂乡拖基嘎村驻村5年来,错过了两个孩子成长的点滴,也没能照料年迈多病父母的日常,为了方便工作,自己的私家车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行驶了16余万公里。有人问他:“来驻村你后悔过吗?”他回答:“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是承担着国家脱贫攻坚使命的驻村工作队长,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不后悔,只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扶贫干部这么说

省委组织部公务员二处处长、屏边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杨洪涛

年2月,我主动报名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驻村扶贫,任屏边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

脱贫攻坚是锤炼工作本领的战场。在脱贫攻坚一线,难以想象的贫困境况、事无巨细的工作成为一大难题。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我曾感到迷茫,也曾有过退缩。但作为一名党员,唯有置身在贫困的土地上,忧其民,才能识读真正的中国,才能锤炼过硬的本领。抱着这样的信念,我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深入其中、投身其中,锻炼并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脱贫攻坚“战士”。

脱贫攻坚是生动鲜活的培训课,推动基层干部作风根本转变。近两年是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最重的两年,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两年。基层干部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唯有“白加黑”加班。驻村队员顶着夜色、裹着泥泞访遍村村户户已然成为习惯。这些努力和艰辛,换来的是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产业欣欣向荣,一张张笑脸热情洋溢,以及一大批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

脱贫攻坚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打通了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工作情况复杂、事必躬亲,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做好。一支有知识、有思想、有战斗力的驻村队员,在实际工作中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不仅发挥出优势,更锻炼出本事。

年11月13日,省政府正式发布通知,屏边县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批准退出贫困县。我们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肯定,也在其中得到了锻炼。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唯有整装再出发,奋进新征程。

大理州委组织部派驻剑川县新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赵正诚

真情融入赢得群众支持

年2月,我从大理白族自治州委组织部下派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在驻村的近3年里,我和村“两委”、工作队员共同努力,成功为新生村摘下了“贫困帽”:新生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平整宽畅的水泥路,收入有了提升,全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总结这3年的驻村历程,我认为沉下心来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用心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村情民意,帮助解决问题,扎扎实实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引导、组织群众转变观念、脱贫致富。

真情融入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关键。为了尽快融入工作,进入新角色,我第一时间和村“两委”学习取经,主动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村民代表、困难户,了解村情民意,这才理清了工作思路。

真抓实干是做好驻村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农村老百姓非常纯朴、爽直,我们只要为他们做一点事,他们都会记在心上。我们从群众最关心的住房、饮水、医疗、教育、出行等问题解决起,抓准了工作的突破口,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为后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驻村工作虽然很辛苦,但3年来自己也得到了较大的锻炼提高,对农村更加了解,对基层工作更加熟悉,并且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锤炼了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我为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份伟大的事业中而感到骄傲。

 泸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泸水市称杆乡自把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丽权

我和自把村的成长记

3年的驻村生活,我和队员们虽经历了很多辛酸,但收获更多的是成长和幸福!

从“帅哥”到“张书记”,这是我的成长。年3月到年底,我从刚开始的驻村队员到工作队长再到驻村第一书记,也从群众口中“帅哥,帮我复印一下身份证!”到“张书记,我想发展生猪养殖,您看看我怎么做比较好?”我深知身上多了责任和担当。

从“酒鬼”到“致富能手”,是密大哥的成长。密大哥40多岁,是个光棍汉。刚认识他时,人非常懒惰,还经常酗酒。有一次,他生了重病,我多次上门看望他,队员还给他买了药,关心他的同时又劝他戒酒。病好后的密大哥决心戒酒,我不失时机对他的进步给予表扬。如今,密大哥不仅把酒戒了,还发展起了养殖业,自我脱贫干劲很强。

从“软弱涣散”到“齐心聚力”,这是基层党组织的成长。我们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目标,实行工作队员和班子成员分工合作、互补互进的“双包保”工作制度。村“两委”班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得到了提升,班子成员干劲越来越足、凝聚力越来越强,与工作队的协作越来越默契。

从“脏乱差”到“魅力自把”,这是村庄的成长。我们把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纳入村规民约,让党员家庭示范带动,通过现场“比一比,晒一晒”等方式,开展“最美庭院”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并召开群众大会,做得好的分享经验,并当众表扬、发奖品,全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从年人均纯收入1多元到年人均纯收入多元,今天的自把村已经甩掉了“穷”帽子,正在迈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彝良供电局派驻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第一书记吴长碧

大山深处守初心

年9月,我被派往昭通市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刚到水田的时候,村委会旁边的水沟,曾经垃圾遍地、到处偏坡陡坎。而如今,这里盖起了60户易地安置房,干净整洁。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竹海,多亩竹林正茁壮成长。

我明白做产业难,但不发展产业就更难让水田脱贫致富。年,我用自己的工资作抵押,借贷了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启了辣椒产业发展之路。年1月建成个标准育苗大棚,带动了白水江片区三个乡镇种植辣椒近万余亩,年辣椒销售收入余万元,片区贫困户受益面达80%以上。除了做蔬菜大棚,我们还引导村民建立了养牛场、养猪场、家具加工厂、扩大大竹种植规模等,多渠道增收致富。

看到水田村一点一点发生变化,曾经不愿留下的年轻干部都主动回来了,他们已经成了村上的骨干精英。提到这一切,时任水田村监委会主任的常开勇感慨地说:“水田村以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自来水,用电更是很奢侈的事,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厕所,驻村扶贫工作队来了后,为我们修路、培育产业、协调贷款,做了数不清的惠民实事……”

6年的驻村经历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我是一名党员、一名驻村干部、一名脱贫攻坚的战士,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在这里一天,我就要坚守好阵地,和所有战友们冲过一座山再向另一座山头发动进攻,直到胜利。

昆明市东川区残联副理事长、东川区阿旺镇扶贫办原主任肖云峰

十年见证农村变化

我叫肖云峰,是一名残疾人,一名民革党员,也是一名扎根基层10年的扶贫战士。

我先天颈椎融合,身体瘦弱单薄,大家刚看到我还以为是受帮扶的对象,想着怎么样帮助我。

希望农村发生更大变化,是我选择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军师”的动力。在基层干扶贫工作近10年,“白加黑”“5+2”的作息是我的常态,白天入户调查,晚上整理材料想办法,跑遍了全镇个自然村。

从晴天灰雨天泥到全镇所有村组都实现硬化,甚至家家户户门口通水泥路;从土坯房、空心砖房的C、D级危房到砖混结构安全住房;从小小年纪种地、打工、生娃到完成义务教育,继续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我亲历了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见证了阿旺镇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年至年间,阿旺镇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从55.65%降至零,15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

多个日夜的平凡坚守是值得的,村民脱贫了,小康实现了。如今,我又走上了为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服务的岗位,我要继续做一名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

云南网记者郎晶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xinxiw.com/afhhy/44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