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讲坛以水润物,承水养人傣族过节

北京什么医院皮肤病好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

第三十四次正经科普

全文共字

预计阅读8分钟

热带的和煦微风轻轻吹拂过人们的脸庞,“那么多人也像花一样往春天里赶”,美貌的少哆哩(少女)牵着你的手,随着阵阵脚鼓声走进热带。绿孔雀张开了羽翼,象群挥舞着长鼻,万物生灵共同迎接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跟着流动的河流穿过百年。紫檀花绽放了花朵,飘溢着芳香。年轻小伙子们为自己心爱的姑娘爬上了紫檀花树,姑娘们的秀发上戴着艳丽的紫檀花,清香氤氲,沁人心脾……

缸里盛满水,盆里盛满水,桶里盛满水,人们唱着崇拜水的歌,跳着赞美水的舞。不知是何人最先舀起一碗,大家开始互相泼水,只听见“水花放,傣家旺”,洒落了一地祝福。

?

傣族知多少

?

傣族又称泰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人民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故荣获美称——“水的民族”。

中国境内的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县。历史悠久的傣族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自称“傣泐”,而德宏等地的傣族则自称“傣那”。

一提起西双版纳,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迷人的热带风情,还有锦簇的鸡蛋花和葳蕤的铁力木。事实亦如此,傣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地势较低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是亚洲大叶种茶(如普洱茶)的原生地。在繁荣的西双版纳地区,紫檀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生机勃勃,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肆意成长。

?

以水祈福的傣族泼水节

?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名为“桑堪比迈”,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但是不同地区傣族的泼水节在节日流程中有少许不同之处。

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区域的傣族主要是水傣。女子衣饰首要以紧身衣、薄筒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泼水节当天,大街小巷人流如潮,万头攒动,歌声阵阵,铓锣声声,人们响应着大铓锣和象脚鼓的敲击节奏,尽情欢歌曼舞。我们可以欣赏到众多民俗活动,包括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而德宏大部分地区的傣族主要是旱傣,一般身穿比较宽大肥硕的衣服,在衣服的袖口处,一般会是红绿两色,身下则会着黑色齐膝的短裙。他们在庆祝泼水节时,常有民众采花、信众赕佛、祭祀龙亭、浴佛仪式、洒水祝福、歌舞活动、武术表演、男女丢包(抛绣球)及燃放孔明灯、飘水灯、放高升等活动。

当晨曦映射在旖旎小城的每一处角落,人们身着盛装,迈着轻盈的脚步汇聚到一起。象脚鼓齐奏,大铓锣敲响,“傣家人欢聚在澜沧江畔,铓锣敲得震天响……”动听的傣族民歌在小城上空悠扬。

“甘露随人意,瞬间雨倾盆。”人们一次又一次狂声呐喊:“水、水水水”,相互泼水祝福。大街小巷刹那间变成欢快奔腾的海洋世界。水花飞舞,水珠四散,水雾弥漫,大街小巷完全成了水的世界。人们尽情泼洒着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的纯洁之水,陶醉在这“东方狂欢节”的狂欢和快乐之中。人声如海潮般欢鸣,水汽氤氲着今年的这场泼水狂欢盛宴……晶莹剔透的水珠,忘情的过节民众,都以水为媒,都以水为福,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相互祝福: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泼水节的由来

?

泼水节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的波斯(另有学说认为起源于印度,曾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仪式之一),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此后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的傣族聚居地区。

按佛教的说法,“泼水节”又称“佛诞节”或“浴佛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节日。我们一般认为公元6—7世纪是小乘佛教的逐步深入发展时期。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公元5世纪,而到了公元8世纪时,西双版纳已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到处建盖有佛寺和佛塔。

佛教与当地傣族稻作文明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传上部座佛教。而后南传上部座佛教仪式与当地傣族民情风俗相结合,使得云南地区的泼水节习俗有着浓厚的当地特色及别开生面的热带风情。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并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深远意义和民族色彩。

傣族的“泼水节”由人们代代相传,但是泼水节并不是西双版纳傣族最“传统的”节日,而是被看作是一种“追溯性的发明”,其起源、传播和发展,以及相关活动,都包含了大量关于傣族人民的人文历史信息,且泼水节能够全面地展现傣族的宗教、审美、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是传承傣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为我们研究傣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傣族贝叶经中《泼水节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傣族的民间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上面记载的内容一般不会记载世俗性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小乘佛教和佛本生故事等。贝叶经中记录的傣族神话与史诗是在小乘佛教传入后才刻写上去的,“浴佛”的仪式也是在后来佛教传入才融合进去的传说。

南传上部座佛教是傣族民间信仰特色的活化石,这也体现在傣族地区的佛教建筑上。建筑常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它流淌着民族的心声,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傣族地区有许多东南亚风格的寺庙,与我们熟知的泰国缅甸等地的寺庙建筑有着共同的建筑特色,例如白塔、金寺庙。

我国上座部佛教寺庙与佛塔最多的地区便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居住区大部分村寨都有佛寺,形成了“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侣,佛经堆如山,佛塔多如林”的独特风景。南传佛教文化对傣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延续至今,这些宗教建筑与傣族风俗文化相结合,最终发展成了民族地域特色鲜明、宗教色彩浓厚、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宗教空间。

佛寺和佛塔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区的历史见证,它充分显示了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傣族群众的聪明才智、想象力与创造力,寄托了信教群众虔诚的崇拜与信仰。随着佛经的传播,傣族人民创制了傣泐文,记录了丰富的史料和天文、历法、诗歌等文化典籍。

?

疫情下的傣族泼水节

?

年04月13日是今年的傣族泼水节,由于疫情原因西双版纳等地取消了泼水节盛会,改为线上举办。而线下的庆祝活动不能如期举行,或许少了往昔的热烈与欢腾。

愿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我们依旧以水润物,承水养人,共渡盛会。一起领略独特有趣的泼水节文化,一起感受多元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魅力,一起呼吁对文化多样性、差异化的尊重与普及。

陈韫如

云南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本科三年级在读

热爱阅读和旅行用相机记录美景

用笔尖留下记忆全力以赴对待生活

专心致志感受当下

李致伊柯

内蒙古大学

新闻学与法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在读利用多平台多角度不断探索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增加品牌影响力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xinxiw.com/afhpz/22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