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破旧,村内道路坑坑洼洼,垃圾随处可见,群众经济收入低……”贫穷落后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小厂乡新房子村昔日的真实写照,新房子村见不到“新房子”一度成为笑柄。如今,新房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民过上了以前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家家户户住上新房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因为贫穷,以前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待在村子里,认为靠种仅有的田地没有“前途”,宁愿外出“闯荡”,荒芜了家里的田地。起初,党员尹加济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常年在外跑货运,辛苦地挣着并不高的收入。
如何转变群众观念?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回到村里的尹加济每天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看到其他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逐步富裕起来,尹加济再也“坐不住”了,放弃坚持了多年来的跑货运,毅然决定到村里竞选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走一条通往致富之路。
当上村支部书记的尹加济,看到村里的党员要么年龄大,要么甘当“懒汉”,要么在外发展,党内政治生活一度开展不起来,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这一状况,刚上任的尹加济犯难了,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要带领群众致富的念头始终没有改变。
“要想致富,建强党组织、发展壮大产业、连通外界沟通是关键。”尹加济认为一个村的发展支部起到了关键作用,村民富不富,关键还得看支部怎么带领群众干。
苦熬等于零干才有希望
思路明确,说干就干。尹加济从建强党组织开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理论武装头脑出发,破除党员“眼窄守穷”坚冰。支部把外出务工又有致富能力的党员“请回来”,把有实用技术的青年培养成党员,采取共同学习探讨致富书籍、实用技术、到外地参观学习的方式,拓宽发展思维、提升党员内外“硬实力”,不断建强组织堡垒,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喊破嗓不如干出样,要想群众动起来,还得有领头人。茶叶是村里的一项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小、质量差,没有统一品牌效益低、销售难。针对这一现状,支部党员尹加学首先萌发了一个想法:要改变传统产业“小而没有档次”状况,必须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办加工厂、创立品牌,用合作社把茶农组织起来,抱团取暖一起干。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看到了希望的尹加学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建立起村里第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进行茶园改造,精细采摘、加工、包装,走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产业链”化发展道路。尹加学深知,只有产品精才能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赚到钱,年尹加学创立的“梁勐茶”品牌年产值达多万,成功实现了开门红。
全村种植烤烟多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支部发动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带领群众瞄准市场需求,依靠实际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并通过“抱团”的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党员寸德胜抓住市场积极引进新兴产业石斛种植,种植面积达20余亩,年收入10余万元;支部书记尹加济种植黑木耳余棒,年收入6万余元;支部其他党员带头种植烤烟多亩,年收入30多万元……党员纷纷带头示范,干出样子给群众看,以前“等、靠、要”的村民,破除陈旧观念加入到产业发展队伍里看到了希望。
发展有模板创业有示范
看着党员户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群众的思想也在一点一滴发生改变,他们知道“苦等只会受穷、干才有希望”。
借着群众想脱贫、想发展的劲头,村支部将发展起来的党员产业建成培训基地,让群众在田间地头学习致富本领,增强群众致富信心和能力。群众通过实际看、实际学身边的党员致富能手,从以前不知道发展什么,该怎么发展,到近年来新房子村如火如荼地大力发展茶叶、生猪、木耳、烤烟等种养殖产业。
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如今,新房子回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发展路子也越来越宽广,产业越来越丰富多样。随着种养殖产业发展起来,群众收入实现“多管进水”,贫困人口从48人降至0人,脱贫率%,贫困发生率从21%降至0,人均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如今的元,新房子实现高质量脱贫。
党群齐心干村庄秀丽美
在村党支部的积极争取协调下,年新房子全面实现了水坝修筑、进村道路硬化、活动场所建设,基础设施日渐趋于完善,以前灌溉河道淤泥垃圾堵塞,造成水田用水不均,进村道路未硬化,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随之取得明显效果。
田间地头抓生产搞产业今年开春,党支部又申请项目资金,在进村道路的两旁安装了路灯,组织党员在修好的道路两旁种植了行道树,农村建设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的干劲越来越足,成效也越来越凸显。“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党员带头发家致富,产业发展路子越来越宽,我们广大群众没有什么理由不跟着党支部一起干。”过上好日子的群众纷纷表示。
村民迎来大丰收如今,走进新房子村,看到的是群众自觉捡起道路旁的垃圾,为栽下的小树苗浇水养护,田间地头抓生产搞产业……昔日名不副实的新房子村一去不复返,家家户户真正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焕发勃勃生机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个小山村徐徐展开。
云南网记者期俊军通讯员周关雄董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