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红茂自然村,开在道路两旁的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前来品尝农家菜的客人络绎不绝,这一变化改变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红茂村入村道路两旁餐馆林立
近年来,红茂村党支部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按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思路,综合考虑产业、地域、市场等因素,探索推广“支部+农家乐+贫困户”的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富民的新路子,呈现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组织加强、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生动发展局面。
支部强引领,党员做示范
红茂村党支部多次开展专题研究,虚心听取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意见,结合紧邻县城的地理区位优势,确立了“农家乐餐饮业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把发展餐饮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来培育。
说起开办农家乐,党员尹可湛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尹可湛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凭借一辆手扶拖拉机在村子周边跑运输,闲时务农,日子过得很艰难。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尹可湛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特色农家乐
当时,虽然村子离县城并不远,但是村外泥泞不堪的道路让前来用餐的人望而止步。“由于交通不便,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生意,即便我们做的菜平均价格只卖到10元一份,来用餐的人依然很少,这让我很无奈。”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尹可湛一脸苦笑。
农家乐内景
近年来,随着梁河县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其中,红茂村受益很大,村内道路、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年,红茂村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看准农家乐前景的党员李家益也萌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很快村里的第二家农家乐开张了。从当初摆放在院子角落的四张餐桌到如今可以同时容纳多人就餐的餐厅,李家益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仅去年就收入40多万元。
支部搭起台,党群一条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红茂村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村现经营农家乐28家,形成了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和汉族等多民族风味的餐饮一条街,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客光临。
特色农家乐
在发展餐饮服务的过程中,红茂村也逐渐形成了“支部+党员餐饮示范户+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全村“农家乐”经营户组织起来,发展以“乐”和“土”为特色的农家乐,昔日各自为战的“散户”,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拧成了一股发展“齐心绳”。
党支部根据“农家乐”的经营需要,专门向村里的种植户订单购买食材,在提升餐饮食材质量的同时,还带动了全村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形成餐饮产业带动种养殖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态势,走出一条农村产业发展好路子。
文化墙
针对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成本上升、卫生环境管理不善等问题,党支部加强管理培训,不断改进、完善餐饮服务的标准和质量。在征集各家经营户的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农家乐”管理、污水垃圾处理、食品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了“农家乐”管理的制度化。同时,组织开展礼仪接待、烹饪、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做到服务“规范化”。目前,红茂村党支部和农家乐协会已组织培训从业人员多人次。
支部有思路,群众好致富
红茂村的餐饮产业模式,真正搭建了党群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按照“农家乐自评+游客初评+村党支部审核验收”的程序,红茂村还对辖区内的农家乐作了一到五个等级的星级评定,进行统一挂牌标识,同时以7家党员示范户为引领,带动“农家乐”经营户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提高行业水准,助推乡村经济振兴。
干净整洁
此外,为解决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经党支部商议后对村道路两旁的停车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划定车位,并提供以建档立卡户和弱劳动力为主的车位管理员公益性岗位,帮助改善贫困户经济收入状况。
特色美食
为让游客了解红茂的餐饮文化,进一步打造红茂的农家乐品牌,红茂村还统一确定了对外宣传口号,规范设置了指示牌,各家各户统一门牌标识,沿街打造了饮食文化特色墙。从年起,红茂村党支部每年还牵头举办美食大赛,大赛上各家餐馆拿出自己的招牌菜,提供给旅游参观者免费品尝,扩大农家乐影响力。
目前,红茂村打造的“农家乐一条街”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每年可为村里解决剩余劳动力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产生经济收入余万元。
云南网通讯员董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