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theDemonstrationRoleofCross-borderEthnicGroupsintheConstructionof"OneBeltandOneRoad":ThinkingBasedonYunnan
李智环,辽宁丹东人,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邵媛媛,辽宁鞍山人,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族群)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云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CMZ);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周边邻国对云南边境国门学校的反应与我国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XGJ)。
基于“软边疆”与互嵌式社会结构理论,跨境民族因其自身特性和区域特点将在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示范作用。民族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认同及民族关系等要素是跨境民族能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示范作用的关键。云南跨境民族在实践民心相通、分享治理经验、诠释文明交融等方面呈现出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将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延伸至其他参与国。
一带一路;跨境民族;示范作用
一、云南主要跨境民族及其类型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目前云南境内现存世居民族25个,其中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有苗、瑶、傣、哈尼、景颇、傈僳、拉祜、佤、彝、壮、布依、怒、阿昌、独龙、布朗(包括克木人和莽人)、德昂等16个。笔者在综合考虑跨境的典型性(主要指境内外该民族人口数量)、分布区域广袤性等因素的基础上,认为云南“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跨境民族主要有:苗、瑶、傈僳、拉祜、哈尼、景颇、佤、傣8个。笔者又根据不同民族在境内外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影响力,将这8个主要的跨境民族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一,虽然在境外有一定的人口规模,但境内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境外即民族的主体部分在中国,这一类型的有苗、瑶、哈尼、拉祜以及佤等5个民族。以苗、瑶两族为例,虽然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都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人口,但都不能与中国境内的苗、瑶两族人口数量相提并论。其二,民族的大部分人口在境外,是居住国的主体民族或拥有相当政治自治权力的民族,比如傣族和景颇族。属于壮侗语族的傣族,在境外的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及印度等国都有广泛分布,全球的总人口已近万。其中,在泰国和老挝被称为泰族,同时也是这两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称为掸族,人口总量近千万。而景颇族(克钦族)在中国境内与傣族、傈僳族的居住区域有重叠,人口不到15万,但这一民族在缅甸的人口却有百万之众,并且拥有独立的民族武装组织,还形成了具有民族自决权的克钦邦。其三,境内外人口数量相当,在不同国家都处于少数族群的状态——这一类型以傈僳族为代表。截至年,中国境内傈僳族人口约为70万,而缅甸傈僳族人口约为50万,加上通过缅甸到泰国、印度等地的傈僳族,国外傈僳族人口总和大致与中国相当。简言之,云南境内“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且以跨境民族为主。跨境民族是被国家战略定位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省融入“一带一路”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民心相通的基础。
二、跨境民族发挥示范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软边疆”理论与跨境民族
徐黎丽教授指出,“硬边疆”是指三维即海、陆、空的实体边疆,而“软边疆”则依托于前者,是前者边界范围内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战略等因素的总和,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内缩或外延的话语表达。笔者认为,在“软边疆”的话语体系下,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个人或群体,事实上成为了国家政治影响力辐射范围内突出而敏感的且随时承载着国家利益的主体。而在“一带一路”这条以经贸、文化交流为主,掺有地缘政治因素的国家间的“时空廊道”中,国家的边疆处于中心,各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则属于利益终端。而且,在全球化、边疆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等现实语境中,解释发展中的边疆及这一国家特殊地理区域中的系列动态事件和边缘与中心的关系似乎更需要将“人”与“物”结合起来。所以,在“一带一路”的新时空背景下,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既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与周边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国家利益边疆拓展的现实呈现。
(二)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理论与云南主要跨境民族在“互嵌”中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王希恩教授做了进一步解读:“互嵌式社会结构包括两部分,即社会结构的互嵌和社区环境的互嵌。并且,居住结构的互嵌不应当孤立进行,而应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协同推进”。而郝亚明认为,中央提出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社会结构基础性作用的纠偏。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虽然民族互嵌主要是针对新疆问题提出的,但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建设进程而言,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云南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民族大省,因历史上已形成了众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所以社区环境的互嵌在这里并不会成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